Sunday, September 30, 2012

陈艾霙的诗情和画意



文/朵拉
原载/ 《好报》( 印尼)
   
  “我们一生要用多少时间来使自己的外表变得洁净,再要用多少时间来使自己的内在变得美丽。”

《自然的音符》 陈艾霙 油彩 2010
“我们不断吸收、学习、修正,努力使自己能够达到心中所企望的标准。然后在坐视这一切慢慢消逝,逐渐还原。”

  席慕容在《古典主义》这篇文章里这样说的时候,她说的其实是她自己。

  运用文字自如的作家往往喜用文字鼓励自己。

  作为画家的强项是,线条色彩笔墨,于是,画家企图用图画激励自己,她就是女画家陈艾霙。

《迹(一)》 陈艾霙 水彩 1998
  陈艾霙的绘画,不只是一幅幅图画,她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是她个人的思想,见识和胸怀。宽阔的知识视野,融汇贯通中西文化是她永不停歇的努力的方向。

  初中开始学习水墨画,遇到吴亚鸿老师“是我的幸运”, 不只“学习艺术创作,也学习如何处世为人”。“吴老师耐心启发,给学生广大的思维空间”,跟随老师的同学们,“作品没有一个酷似老师。”

  最让陈艾霙感动的是“我的创作,从生涩到有了自我,艺术生命不断成长,人生也因艺术而闪亮。”这所有的功劳,她归功于吴老师,“人生得一良师足矣!”

  在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,她也极力推广儿童美术教育,“完全是吴老师的影响。”感谢这份因缘,她“在教导孩子艺术创作,也向孩子们学习。”

  “孩子都很真挚,思想单纯,充满活力,”赞赏孩子们的善良,更欣赏孩子们的“善忘”,不计隔夜仇,还有“做什么都尽情,玩也尽情,笑也尽情,毫无保留,”她自认“这样很适合我。”对物质生活缺乏欲望的她。“简单生活本来就是我的追求”,况且“跟孩子相处,也让我学会自在的做人。”

《同行》 陈艾霙 油彩 2010
在流行着浮躁和虚伪的社会文化里,她时刻和单纯的孩子相处反而成了一种幸福。

  “由于每天接触纯真的孩子,直觉或不知觉地,多少影响我作画。”她不是不明白苛求待自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心态,绝对的完美却是不存在的,造成她“画画很小心,反而产生障碍。”幸亏和孩子相处日久以后,她越来越松懈,逐渐就发现,作画不必过于压抑,“不一定非要画得好,非要画得成功“。多年前她一直在追求“一定要画比较特别的,一定要画比较好的”,结果正好相反“拼命地追寻,益发寻不着。”

  这种不正确的执着想法如今已成过去。“现在画画,作品效果有些固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理想,但没有关系,绘画创作,只是一个过程。“转换想法以后,”画画比以前更快乐!“
  
  快乐是因为艺术创作是她喜欢和想要作的事。在一边创作时,她不忘记阅读。紧紧记住吴老师的提醒:“心中要有古人,眼中要有别人,笔下才有自己。“身边的好榜样等于是鞭策着她向前迈进。

《丰收》 陈艾霙 混合媒介 2000
爱好文学的陈艾霙,不只长期浸淫在文学书籍里,凡有关艺术的文章和画册,她尽可能每天在教学之余,拨出时间阅读和欣赏。“特别喜欢收集画册,一有空就翻阅”。通过名家作品,获得美学知识,尚嫌不足,“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”。她坚持“拥有包容的眼睛和心胸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条件。.”画家笔下的作品反映出来的,正是画家个人的修养和领悟。唯有真诚实在地不断探索,继续追求,缺乏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,难以成为好画家。所有的艺术创作者都很清楚,不论技巧多么高超,境界才是绘画主旨的所在。正是因为爱上绘画,使她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,更用心去生活。终于明白”生活的经历正是提供我们创作的泉源。“生活的积累越丰富,在思考和理解问题时,更周密也更深入。

  亦是艺术创作让她懂得美,“很多机会接触美丽”。心灵上的满足非言词可形容。时常与画家在一起交流,对她等如时时“和美丽靠得很近”。藉此培养独特的审美观,再从作品里折射出来。“可以创作美好的作品”,让她感觉“不枉此生”。

  “绘画,是我在讲话,我的画在听,一种双向的交流。”当她把色彩和感情输入作品中“我的画就起来了(出现),是一种无声的对话,也是一种无声的享受。”享受即是快乐,在绘画时“真正的投入”让她忘却生活中的不悦和挫折。

  王国维说:一切写景皆是情。不管水平的高低,真实的感情最能打动人。陈艾霙艺术创作的主要三个系列是《环境》 《都市》 《红尘》。

《环境(三)》 陈艾霙  混合媒介 2009

(以下摘录吴亚鸿老师的评论:)

  这三个系列的创作形式,画家以冷暖色系为主调。阴中有阳;阳中有阴,和谐对比,非常耐看。其构图是以平浅空间处理,稳健踏实,予人一种舒适与宁静的感觉。她的手法则是采用油画刀的粗犷特质,配合版画制作的细腻精致,将自己的激情透过理性与感性的抒发。

  在《环境》系列中,画家以树作为绘画语言。枯萎的树,凋零的叶子,似乎都在与我们说法,传达一个又一个的信息。那些没有画上叶子的树,仿佛说‘葉子的离去,是因为风的追求,还是树的不挽留?’非常诗情画意。或许,换一个角度去看,做深一层的思考与联想,那么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别具情怀。落红护花;落葉歸根,意义深远。

  画家在《都市》系列,描写“游离”都会的一群,以魚拟人。有个朋友说,“画得不错,如果画中的鱼骨改为活生生的鱼,感觉会更好。”我想,子非鱼安知鱼之“死活”。有一种鱼,我喜欢叫它“爱你入骨”,俗称‘透明魚’,它是透明见骨的。如果,社会与国家都能夠像透明魚那麼透明的話,该有多好。如果,人人的心都能清澈透明,坦诚相对,那么人间净土也就在眼前了。

路人(II)  陈艾霙  油畫  2011

  《红尘》系列说的是“前世五百次的回眸,换来今世的擦身而过”,意涵珍惜因缘。充满“爱”意的系列,体现了人性與愛。假如人类沒有了人性與爱,我想,社会是维持不下去的。只要有爱,就有希望。其中有一幅《爱的光辉》的作品画了一位妈妈,怀抱小孩。小孩的身边就有一股发光发热的感觉,真有意思。妈妈就像是家里的菩萨,只要有需要,总會出現。妈妈給予孩子无微不至照顾与爱护,给予家庭溫暖与幸福等等。这幅作品犹如台湾名家蔣勋曾写过的诗词,“如果你是岛屿,我愿是环抱着你的海洋。如果你张起了船帆,我愿是那轻轻吹起的风浪。”